美國經濟能多有效地擺脫對中國的依賴?
美國的貿易政策在幾週內大幅改變。近期,許多觀察者認為川普政府持續地調整關稅政策,包括延遲、談判與豁免,可能減輕對美國經濟的整體衝擊。與這種情緒一致的是,美國股市自4月2日的公告中回升。例如,標準普爾指數在4月2日關稅公告後的幾天內,年初至今的跌幅曾達到15%;而至4月15日,標準普爾指數跌幅約9%。
過去幾週,川普政府從對多數貿易夥伴實施高額且廣泛的關稅,轉向更為溫和的10%基準關稅,並重點關注中國,中國的多數商品目前面臨145%的關稅。
即使在最新的關稅變化後,我們認為美國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仍高,機率約為50%;這取決於美國供應鏈能否相對快速地從中國轉移到其他生產來源,此過程將不會是順利的。
關稅最新動態
川普政府於4月2日宣布廣泛的基準與互惠關稅後幾天,對特定產品進行部分豁免,並將互惠關稅推遲90天。這些變化導致美國關稅更加集中於中國,中國的多數商品目前面臨145%的關稅。另外,美國對來自其他國家的所有進口商品徵收10%的基準關稅,並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一系列產品徵收個別關稅,預期還會祭出更多針對特定產品的關稅。
雖然不保證當前關稅政策會持續到90天的寬限期結束,但當前政策可能會以某種形式繼續存在。在不斷變化的政策細節中,美國政府對其終極目標的立場保持堅定:為美國出口開拓市場,消除其他國家的不公平貿易行為,並減少甚至消除對中國生產的依賴。
使美國經濟與中國脫鉤
由於美國關稅政策已從高額且廣泛轉向更集中於中國,我們認為美國經濟避免受短期關稅影響而衰退的潛力,取決於從中國到其他國家相對無縫的進口替代。
如果維持在當前水準或更低,關稅可能會導致美國的中國進口崩潰。根據進口量對進口價格變化反應的預期,每增加1%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進口量將下降1%;對中國徵收超過100%的進口關稅應使美國對中國的進口量歸零。
如果所有或部分中國進口商品能夠被其他國家的類似商品替代,而這些國家僅需繳納10%的基礎關稅,短期衝擊即使顯著,也會較溫和。我們對轉移過程能否順利進行持懷疑態度,原因有以下:
- 隨著供應鏈重新調整,港口和入境點可能會出現運輸與物流中斷。疫情期間經驗凸顯全球供應鏈的脆弱性,而關稅公告伴隨的近期供應商交付激增,顯示企業對新供應鏈中斷的擔憂。在美國暫停對中國進口商品的小額豁免後,美國郵政系統無法管理這些小額郵包關稅問題;此例即為美國在面對如此重大的政策變化時遇到的內部行政挑戰。
- 部分中國製品可能不易替代。根據美國商務部資料,美國進口份額大於75%的中國進口商品超過1000億美元,進口份額60%的中國進口商品則超過2000億美元。高度依賴中國進口的產品包括電玩遊戲、家電與電腦週邊(如鍵盤)等消費品。即使次級來源國的生產顯著增加,短期內也可能不足以彌補這一缺口,可能導致美國消費者不得不承擔大部分關稅增加的成本。
- 即使其他國家能消化額外需求,生產類似商品的成本可能會更高。事實上,中國製品與其近似替代品之間的價差,可能高於對其他國家徵收的10%基礎關稅。根據人口普查資料,在所有美國進口的商品中,中國製品相對於全球平均生產者具有約30%的價格優勢。在中國占多數進口份額的產品類別中,其他地區生產的類似產品價差可能高達50%至75%。即使在中國進口集中度較低的產品類別中,平均價差也為20%。
- 由於美國製造業基礎數十年的衰退,美國可能沒有額外的國內製造能力去吸收失去的中國產能。吸收國產產品需求的能力將需要美國製造業的重大轉變。根據聯準會資料,過去20年的美國製造能力共成長1.2%;同時,根據勞工統計局資料,美國實體商品消費成長78%。
這一切意味著什麼?
由於在美國或其他貿易夥伴建立新的產能需要時間,關鍵問題是目前中國以外的產能是否能夠吸收美國進口商日益增加的需求。這些轉變發生的速度與價格將決定供應鏈中斷與美國物價上漲的幅度。
如果這些轉變相對順利,新的貿易流可能會部分抵消美國目前10%基礎進口關稅的影響。即使徵收10%關稅,墨西哥與東南亞國家(如越南)可能相對受益。考慮到美國製造業現狀,美國進口替代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受到限制。對於以往從中國採購的部分產品,可能更難找到替代品,這將增加供應鏈中斷的風險。
退一步看,此次政府的關稅行動是自1930年《斯姆特-霍利法案》(Smoot–Hawley Act)以來最重大的。總體而言,我們預期今年美國實際GDP成長將停滯,而通膨將重新回溫,經濟衰退風險仍高。中期來看,更大的投資可能有利於美國經濟,但短期內,衝擊似乎是不可避免的。
警語
有關金融市場趨勢或投資組合策略的陳述與聲明,均以當前市況為準,市場狀況仍將有所波動。概不保證相關投資策略必然適用於任何市況,或適合所有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自行評估個人長期投資能力,尤其是在市場下跌期間。展望及策略均有可能變動,恕不另行通知。
PIMCO提供服務給合格機構、金融中介機構及機構投資人。個別投資人應諮詢財務專業意見,根據自身財務狀況做出最適合的投資選擇。本資料包含基金經理人的見解,相關見解可能有所異動,恕不另行通知。本資料之發布僅供資訊參考之用,不應視同投資建議,亦不得視為推薦任何特定證券、策略或投資產品。本文資訊均得自經研判為可靠之來源,惟不保證必然正確無誤。未經明文書面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複製或在其他刊物引述本資料的任何內容。PIMCO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LC 在美國和全球各地的商標。品浩是Allianz Asset Management of America LLC 在亞洲各地的註冊商標。
CMR2025-0418-441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