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PIMCO.com

您正在離開PIMCO官網。

Skip to Main Content
經濟和市場評論

關稅拉鋸戰:平衡經濟成長與貿易關係

探討保護主義與全球合作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二任川普政府的首次貿易衝突已在全球市場引起迴響,突顯國際貿易關係的不確定性將持續。美國政府已將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25%關稅加徵延遲至3月1日實施,而對中國商品的10%關稅加徵已生效,表明可能持續對中國採強硬立場。

若全面加徵關稅,我們預期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徵稅可能在第一年推升美國通膨0.8%,並減少經濟成長1.2%。相較之下,僅對中國徵稅影響美國經濟的程度較小,可能推升通膨約0.2%,對經濟成長的影響也差不多。對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徵稅可能更會直接地拖累經濟成長。

這些風險使聯準會在穩定物價和最大化就業時,讓貨幣政策決策變得更複雜。短期通膨上升將推遲進一步降息的時程,而潛在經濟放緩則可能會需要更快的降息步伐,並可能導致政策利率目標下調。總體而言,我們認為疫情後的高通膨和美國的強勁經濟將使聯準會暫時按兵不動。

關稅策略

我們認為川普政府決定施行關稅政策,不僅是為了試圖改變全球貿易與增加政府收入,也是為了對其他國家施壓以滿足更廣泛的美國需求,包括加速對《美墨加協定》及北約防務開支要求的審查。

然而,我們認為這個已有40年歷史的北美自由貿易區終將會存活下來,因為關稅和貿易政策的重點可能仍會放在中國及其他與美國存在持續貿易順差的非《美墨加協定》國家。我們認為這些國家,包括德國、其他歐洲國家、日本及越南,應該為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做好準備。

我們預期4月1日將會有更多未來貿易行動的相關資訊,這是川普貿易行政命令中部分交付項目的截止日期。

經濟影響

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徵稅,影響經濟的程度將大於對中國類似規模的徵稅,這是因為北美之間的供應鏈整合程度更高,受影響的貿易量規模與範圍也更大。

如果全面加徵關稅,新的關稅稅率將提高中國、墨西哥與加拿大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至20%-25%,並將所有美國進口的平均有效關稅稅率提高約8%。這與川普第一任期內平均有效關稅稅率約1%的增幅相比要大得多。

此外,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的數據,美國自《美墨加協定》鄰國進口的商品中,鄰國國內製造的商品價值占約20%,而中國製商品價值占約2%。因此,對加拿大和墨西哥加徵關稅將更直接地影響美國製造商在供應鏈中的成本。

對經濟的影響也將取決於這些國家的報復方式,以同樣的方式報復將進一步減少美國出口。此外,其他政府的支持程度也是關鍵:加拿大政府可能會以免銷售稅和補貼製造業作為回應;墨西哥政府財政空間較小,可能無法支持該國經濟。金融與貨幣市場的反應也至關重要。強勁的美元應會在短期內抵消部分通膨影響,但也可能打擊美國出口。

關稅收入將會多大程度地被「回收」至美國經濟是另一個導致不確定性的關鍵。如果更高的稅收未能被更大的個人或企業減稅抵消,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將減少美國政府赤字,但短期內可能會拖累經濟活動。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此次政府稅收回收的空間小於川普第一任期,當時提高的關稅結合了《減稅和就業法案》中的減稅措施。

新關稅可能抵銷聯準會政策帶來的影響。短期通膨升溫應會延後進一步降息的時程;對經濟活動及勞動力市場的拖累,則可能會需要更快地降息,並使政策利率目標下修。

對其他國家央行的影響可能更為直接。雖然部分報復措施或會導致經濟體物價抬升,但全球貿易不確定性上升導致的經濟活動拖累,以及減少貿易順差經濟體的貿易影響,可能更是各國央行關注的重點。在提高關稅的情況下,我們預期加拿大央行將更快地降息以支持經濟成長,墨西哥央行亦然,儘管貨幣調整的速度與幅度是重要的限制性因素。

投資啟示

隨著美國持續處理其貿易關係,整體經濟形勢仍不確定。欲了解更多,請參閱近期發布的週期市場展望報告《惟變不變》。

然而,這種不確定性與市場波動性可能為主動式經理人創造投資機會。對貿易戰的擔憂推高短期公債殖利率、降低長債殖利率。我們認為,無論是正面或負面的美國經濟風險,都可能為投資人創造一個充滿投資機會的環境,但謙遜謹慎仍至關重要。

總體而言,我們認為債券在短期和長期內都提供了具吸引力的投資機會,尤其是考慮到高起始殖利率。此外,美國以外的債券市場可能會進一步受益;如果美國貿易中斷,許多國家央行將加速降息週期,進一步支持全球債券投資組合。當不確定性擾動市場時,債券可以為投資組合提供有價值的風險分散特性。

專家

請幫助我們認識你,以便提供合適的網站內容。

條件及細則

請詳細閱讀以下條件及細則。
{{!-- Populated by JSON --}}
選擇所在地區

Americas

Asia Pacific

  • The flag of Japan Japan

Europe, Middle East & Africa

  • The flag of Europe Europe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