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PIMCO.com

您現正在離開品浩網站。

Skip to Main Content
經濟及市場評論

中國重啟經濟與貿易緊張局勢為新興市場創造機遇

整體新興市場可望受惠於中國疫後重啟經濟,而隨著全球貿易依附關係轉移,個別國家之間將出現分野。

概覽

  • 泰國等與中國服務業息息相關的亞洲國家可望隨著旅遊業復甦在週期內獲得最大支持。
  • 中美之間的貿易裂痕或會加快推動近岸生產的政策出台,當中可能受惠的國家包括墨西哥、印度和馬來西亞。
  • 對比核心市場配置,新興市場債券可望繼續提供多元化優勢和吸引的孳息水平。

國放寬防疫清零政策,利好今年內地經濟,為新興市場帶來更為正面的全球宏觀經濟環境。已發展市場經濟增長較預期強韌,但近期歐美銀行業備受壓力,或會增加深度衰退的風險。此外,全球整體通脹看似見頂,美國聯儲局收緊政策的週期亦可能接近告終。

深受中國消費市道和服務業表現影響的亞洲經濟體可望最受惠。商品出口國亦可能獲得支持,但影響可能較溫和,而且有別於此前週期。中國運輸業或會為石油需求帶來小幅提振作用(適逢石油輸出國組織計劃減產),但建築工程大量使用的鋁和鋼鐵等工業材料則未必獲得重大支持。

即使新興市場勢將廣泛受惠於中國經濟復甦,但中美兩國仍可能持續出現地緣政治和貿易摩擦。隨著全球經貿關係重整,上述情況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影響各異。

積壓需求有望推動中國經濟增長

中國解除控疫措施,並出台扶持樓市的舉措,反映政府施政重心再次轉向振興經濟。從以往經驗來看,中國經濟週期主要受政策主導,我們預期未來數月當地經濟增長將強勁反彈。2023年經濟增長料將達到5.5%左右(而且有潛在上升空間),中國亦可望成為少數2023年增長超越2022年的大型經濟體。

今輪週期復甦有別於往常:中國經濟動增長動力或由投資轉為消費。我們預期在過剩家庭儲蓄的支持下,旅遊、觀光、娛樂、商業活動和餐飲的消費動力走強。

隨著經濟衰退風險廣泛蔓延,全球需求減弱,中國出口或將放緩。另一方面,內需復甦應可帶動進口反彈,出境旅遊亦可望增長。因此,中國或將面對商品貿易順差收窄、服務業赤字急升的環境。重要的是,中國能否持續復甦,取決於當地的政策調整和全球經濟穩定性。

新興市場可望受惠於中國週期性動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對新興市場增長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更已超越美國和歐元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摩根大通的數據,中國經濟每增長1個百分點,便帶動新興市場增長0.2至0.4個百分點。對今輪週期而言,上述數據可能高估中國的影響,但考慮到中國購買新興市場商品(而非服務)的邊際傾向較低,無疑有利於新興市場的經濟增長。

深入分析受惠於中國經濟增長的國家/地區,從中可劃分三大類別:

  1. 深受中國消費市道和服務業表現影響的亞洲經濟體可望最受惠。根據旅遊網站攜程2023年1月的數據,中國旅客十大熱門旅遊目的地為澳洲、泰國、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美國、新加坡、英國、澳門和印尼,當中我們尤其看好澳門博彩業。
  2. 商品出口國(例如某些拉丁美洲國家)有可能略為受惠於商品市場廣泛價格影響,而非直接從中國需求獲益。鑑於中國主要復甦動力來自消費,與以往透過投資推動增長相比,消費對商品的依賴程度較低,因此中國需求的重要性可能低於以往週期。
  3. 新興市場普遍應受惠於全球增長和市場氣氛帶來的間接影響,並有可能抵銷已發展市場預期經濟放緩所產生的週期性阻力(有關全球經濟的詳細展望,請參閱週期市場展望市場脆弱,債券強韌》)。

經貿關係重整

雖然中國經濟增長可望復甦,但中美兩國仍可能持續出現地緣政治和貿易摩擦,對新興市場造成重大影響。供應鏈似乎正廣泛但循序漸進地轉移。

自2019年以來,亞洲(中國除外)、墨西哥和加拿大佔美國總進口的比例增加,而中國的佔比則繼續降低,顯示近岸生產(Nearshoring)趨勢持續(見圖1)。這趨勢持續的部份原因可能是改經亞洲進口中國商品,從中國對這些市場的出口增加可見一斑。

圖1顯示5條線,分別代表加拿大、中國、墨西哥、東盟和歐元區國家佔美國1999年至2022年底進口的百分比。從圖表可見,中國的佔有率由1999年約6%低位上升,在2015年至2019年底於22%附近見頂,其後回落並於2022年降至約17%。

由於美國的戰略已從雙邊競爭轉為透過第三方實施更廣泛貿易限制,上述趨勢或會受掣肘。因此,亞洲經濟體可能日漸傾向中立。

此外,鑑於投資於中國的境外資金或會成為美國下一個限制目標,美國跨國企業正尋求把供應鏈遷離中國,尤其是輸往美國的特定科技範疇出口貨品。馬來西亞和印度等國家有望受惠於這股美國科技業近岸生產的長期趨勢。兩國的科技業早已具備競爭力,而且擁有技術人才及基建作進一步拓展。

綜觀近岸生產的潛在受惠國家,墨西哥憑藉與美國的貿易、金融和經濟聯繫密切而脫穎而出。《美墨加貿易協議》簽署後,貿易關稅所帶來的直接成本降低,間接成本亦減少,而且有明確的解決機制處理糾紛。現時,墨西哥的單位勞工成本低於中國,而墨西哥毗鄰美國,亦有助減省運輸成本。

自2018年以來,墨西哥於美國汽車進口的市場佔有率增長了3.9%。墨西哥的外國直接投資數據亦反映製造業外國直接投資從2019年起持續增加。

中國供應鏈的中期趨勢正從不同方面影響新興市場,包括下游生產轉向越南和孟加拉等成本較低的地區生產商。中國對這些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顯著增長,中國輸往區內的出口同樣較輸往其他市場大幅上升(見圖2)。上游方面,台灣的佔有率已超過日韓兩國,尤其是科技相關的經貿往來,原因可能是企業考慮到地緣政局和成本。

圖2顯示兩條線,藍線代表中國輸往東盟成員國的出口,綠線代表中國輸往其他市場的出口,涵蓋2004年至2022年底。在2010年底前,兩線重疊,其後藍線(代表中國輸往東盟成員國的出口)升穿綠線,升勢維持到2022年,其時藍線略為回落,而綠線則延續升勢。

長遠而言,我們相信上述趨勢將會持續。中國的出口商或將嘗試到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開拓新市場,務求減輕美國限制禁令的衝擊。

儘管如此,我們相信鑑於與美國的貿易嚴重失衡,加上科技和金融市場差距巨大,中國不大可能對美國採取重大反制措施。事實上,中國應會繼續刺激內需,並且推動研發,以減少依賴海外市場和技術。此外,中國或會與美國一樣,持續擴大全球影響力,並尋求與潛在盟友合作。

這意味新興市場國家將寄望在中美戰略之間見縫插針。部份國家無疑會受惠於上述趨勢,其他國家則尋求在地緣政治上保持中立。因此,新興市場之間的差異或會擴大,而且趨於多極化。

投資啟示

總括而言,鑑於中國重啟經濟顯著提振新興市場,加上美國聯儲局的加息週期似乎接近尾聲,因此我們對新興市場的週期展望感到樂觀。新興市場對比核心市場的多元化優勢和收益率優勢可望長期持續。

我們認為,中國重啟經濟對新興市場帶來眾多影響,要物色箇中機遇,考慮配置於泰銖和韓圜等亞洲貨幣是其中一個途徑。品浩(PIMCO)相信隨著通脹降溫,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以及其他衝擊消退,在去年9月觸及20年高位後持續回落的美元應會在2023年進一步貶值。

巴西和墨西哥等個別新興市場本土債券(以當地貨幣計價)配置可提供高水平的相對實質孳息,在目前經濟階段和利率週期下顯得吸引。

此外,對於個別可能受惠於近岸生產趨勢的優質國家,以及可能承擔較低相關下行風險的國家,我們認為其硬貨幣債券具備投資機會。

專家

請幫助我們了解您,以便提供合適的網站內容。

條件及細則

請細閱以下的條件及細則。
{{!-- Populated by JSON --}}
選擇所在地

Americas

Asia Pacific

Europe, Middle East & Africa

  • The flag of Europe Europe
  • The flag of France France
  • The flag of Spain Spain
Back to top